大众网记者 毕筱涵 青岛报道
9月26日至28日,第十七届中国国际种业博览会暨第二十二届全国种子信息交流与产品交易会,以及2025年青岛国际种业博览会,在青岛西海岸新区中铁青岛世界博览城举行。
作为青岛市农业科技创新的主力军和核心力量,青岛市农业科学研究院(以下简称“青岛市农科院”)以全链条种业创新成果集中亮相,全面展示其在作物育种领域的硬核实力,通过承办高规格学术会议和重大成果转化签约,彰显了深厚的科研实力与强大的产业支撑能力,成为展会现场深受关注的亮点之一。
“青砧”种苗走出国门服务“一带一路”
本届双交会上,青岛市农科院围绕“绿色、高效、特色”主题,集中展示了11大类共21个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优良品种,涵盖大白菜、黄瓜、西瓜、食用豆、辣椒、南瓜、苹果、砧木、小麦、马铃薯等多个领域,展示了育种创新的全面布局和特色优势,推动优质成果从实验室走向田间地头,为山东乃至全国种业高质量发展注入“青岛动能”。
记者在展会现场看到,“青砧”系列苹果砧木展位前人流如织,前来参观和洽谈合作的客户络绎不绝。
“历经近30年潜心研究,以我国特有野生资源平邑甜茶、小金海棠为核心亲本选育而成的‘青砧’系列,以其无融合生殖特性、强固地性、良好矮化效应等优势,被誉为“苹果矮化栽培的中国根”,获得了束怀瑞院士的高度评价。”青岛市农科院副院长赵爱鸿介绍,2024年,青岛市农科院选育的6000株“青砧”种苗远赴乌兹别克斯坦,应用于上合组织农业基地,标志着这一中国自主知识产权砧木走向国际舞台,服务“一带一路”农业合作。这次配套展示的“H1358”青砧早果丰产技术,通过精准调控实现栽植次年亩产千斤、第五年稳定超8000斤的高效目标,吸引了众多果树专家和种植户驻足咨询。
小麦育种方面,青岛市农科院此次重点展示了“青研126”及“青研紫麦1号”“青研紫麦2号”“青研蓝麦1号”等彩色功能小麦新品种。
“青研蓝麦1号”具有“营养+加工双优”特点,富含微量元素、筋度强,契合消费端“营养强化”需求;“青研紫麦2号”抗寒抗病、矮杆抗倒且丰产性好,实现“优质不减产”。既迎合了大众对健康营养食品的多元化需求,又为功能农业发展和“健康中国”建设提供了优质的种源支撑。
此外,上世纪90年代被青岛市政府指定为主栽品种、至今仍大面积栽培的大白菜‘87-114’及其衍生系列,解决了半岛地区设施栽培专用品种需求的黄瓜‘翠绿’‘翠龙’,以及辣椒、食用豆、南瓜、西瓜、桃砧木、马铃薯等成果,共同构成了青岛市农科院服务地方主导产业、满足市场多样化需求的创新矩阵,展现了其从基础研究到应用推广的全链条创新能力。
科企合作做活成果转化“大文章”
近年来,青岛市农科院坚持农业与科技融合,加强农业科技创新,鼓励科研人员把论文写在大地上,让农民用最好的技术种出最好的粮食。
9月28日,青岛市农科院与山东极智生物科技有限公司,签署了“青研蓝麦1号”和“青研紫麦2号”两个小麦新品种的独占实施许可合同,合同总金额达50万元,此次合作经由青岛市农村产权流转交易平台公开挂牌、网络竞价完成,实现了彩色小麦首次本地院企转化,也是该院推动科技成果市场化、价值化的又一成功范例。
根据合同,山东极智生物科技有限公司获得了两个特色小麦品种在中国境内的独占生产经营权,这不仅将为市场带来更多营养健康的特色小麦产品,也预示着院企合作迈向更深层次。双方约定将以此次许可为契机,在项目申报、科学研究等方面开展深入合作,共同推动特色功能小麦的产业化开发与市场拓展,这不仅是青岛市农科院践行科技成果转化政策、释放创新活力的具体体现,也为其他科研成果的市场化路径提供了有益借鉴。
据了解,2023年7月,青岛市农科院与陕西省铜川照金海棠生态产业有限公司签订“青砧”系列砧木4个植物新品种繁育权的独占实施许可合同,转让费506万元,为全国首例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苹果砧木新品种繁育权实施许可转让。据苹果砧木育种课题组负责人葛红娟博士介绍,团队于2007年在“高无融合生殖率与矮化”结合方面取得突破,当年“青砧一号”被认定为世界首例苹果无融合生殖矮化砧木新品种。此后,“青砧”系列砧木先后获得6项植物新品种保护权。中国工程院院士束怀瑞赞誉“青砧是苹果矮化栽培的中国根”,解决了我国苹果矮化栽培长期依赖国外砧木的“卡脖子”问题。
此外,2024年11月,青岛市农科院与山东沃润农业发展有限公司成功举办了特色小麦品种“青研紫麦1号”转化签约仪式。据介绍,“青研紫麦1号”是青岛市首个通过山东省审定的彩色小麦品种。该品种富含花色苷,含有的黄酮类化合物是柚皮素和槲皮素-3-O-葡萄糖苷,具有抗菌、抗炎、抗氧化等作用,为特色小麦产业及功能农业注入更多新活力、为特色食品开发提供更多新价值、为人们实现营养健康生活提供更多新选择。
青岛市农科院坚持“把论文写在大地上,把成果留在农民家”的理念,把种子创新作为核心技术攻关的突破口,“十三五”以来,共承担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科技支撑计划、973计划、948计划等重点课题60余项,省市科技攻关项目70多项,累计有102个新品种获得植物新品种权或通过审定登记;获授权发明专利50余项;制定地方行业标准12项;发表论文、专著近400篇(部)。获国家、省市各类科技奖励35项次,为青岛现代农业发展提供了持续稳定的科技赋能和成果支撑。
产学研协同炼强蔬菜“科技芯”
作为双交会的重要配套活动,国家大宗蔬菜产业技术体系新品种新技术观摩交流会于9月27日同期举行,这次交流由国家大宗蔬菜产业技术体系黄淮海片区试验站主办,青岛市农科院承办,活动汇聚了来自中国农业科学院、北京市农林科学院、山东省农业科学院等全国多家科研院校的60余位知名专家,聚焦蔬菜种业政产学研用协同攻关,开展学术交流和实地观摩。
在青岛种博园地展基地,与会人员观摩了包括104个体系专家选送品种在内的552个蔬菜新品种展示,青岛市农科院专家现场介绍了青岛市蔬菜产业发展情况及新品种新技术展示成效。在中铁青岛世界博览城会议中心,专家们围绕我国蔬菜产业发展方向、番茄、甘蓝、黄瓜、大白菜等作物育种进展、山东省蔬菜产业需求等议题进行了深入研讨和交流。承办此次高水平的学术盛会,不仅展示了青岛市农科院在大宗蔬菜育种领域的扎实工作与贡献,也提升了青岛在全国蔬菜产业界的影响力和知名度,为黄淮海区域蔬菜产业高质量发展注入了科技动能。
与此同时,位于青岛西海岸新区农高区种博园内的试验田,作为展会“田间窗口”的地展基地开门迎客,基地内丰富的品种展示、先进的技术示范,吸引了大量本地种植户、农业合作社及全国育种企业前来观摩交流。青岛市农科院作为基地的核心技术支撑单位,以专业服务与技术护航,让这场全国性农业盛会的“田间答卷”更具分量。据了解,本次“双交会”地展基地占地面积200亩,通过田间露地、设施大棚等多种种植模式,集中展出了全国各育种单位选送的592个蔬菜品种,涵盖白菜、番茄、黄瓜、甜瓜、辣椒等10余个品类,同时配套示范了绿色病虫防控、节水灌溉、精准施肥等10余项先进技术。走进基地,翠绿的大白菜叶片肥厚、排列紧实,千姿百态的水果黄瓜色泽鲜亮——这些全国自主培育或参与筛选的优良品种,成为展区内的“明星展品”,每天吸引数十家企业、种植户咨询合作。在蔬菜展区,栽培专家手把手讲解蔬菜的水肥管理技巧;在黄瓜大棚,植保专家现场演示绿色病虫防控技术,用性诱剂诱捕器、生物农药等实例。
“原本担心引进新品种会不适应本地土壤,现场观看了基地里相同气候条件下的不同品种的种植效果,现在完全放心了!”来自胶州的蔬菜种植合作社负责人匡兆强,当场记下了3个意向品种。据统计,展会3天内,地展基地累计接待超万人次。
“培育耕耘之‘芯’,全力助推青岛农业新质生产力,这次青岛市农科院在这次种业盛会上的精彩亮相,从琳琅满目科技赋能的参展品种,到实实在在的科研成果转让签约,再到承办高规格的学术会议,展示了农业科技人员心系三农、科技强农、改革赋能的蓬勃生机与时代担当。”青岛市农业农村局党组成员、青岛市农科院党委书记、理事长宋晓表示,青岛市农科院秉持创新、协作、开放、共享的理念,持续深耕农业科技前沿,加速成果转化应用,为保障国家粮食安全、推动农业绿色高质量发展,全面服务乡村振兴战略贡献更多“青岛农科力量”。
股信网配资,盛豪配资,股票配资在线论坛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