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时候你真的很难分清,什么叫大手笔,什么叫大冤种。
尤其是在军事采购这个圈子里,水深得能养一支航母编队。
最近印度老哥那边就传来一个消息,说要豪掷千金,一口气采购3000门车载迫击炮,专门部署在喜马拉雅山顶的派对现场,用来增强快速反应火力。
3000门,这个数字听上去就特别提气,特别有精神,仿佛一夜之间火力密度就能赶英超美,让对面的朋友感受一下什么叫“饱和式关怀”。
但你只要稍微带点脑子,把这事儿放在显微镜下扒拉扒拉,就会发现这根本不是什么强军计划,这简直就是一场行为艺术,主题是《如何优雅地给自己挖坑并埋好》。
而且,一挖还是好几个连环坑。
先看看这个宝贝疙瘩到底是个啥。
比利时军网吹风,印度媒体跟进,说这3000套系统,用的是自家马辛德拉公司的4x4小卡车底盘,上面缝合了一个从西班牙引进的“阿拉克兰”81毫米自动迫击炮。
听着挺洋气,又是西班牙技术,又是自动炮。
但魔鬼总在细节里。这玩意的操作方式突出一个返璞归真,它不是像我们常见的自行火炮那样,人在车里舒舒服服按按钮就把炮打了。
它的流程是,车开到地方,后面一个电动升降机把炮筒子和底座慢悠悠地放下来,杵在地上,然后四五个大头兵围上去,哼哧哼哧地开始手动操作。
这画面感是不是很强?充满了浓浓的宝莱坞工业风,突出一个虽然装备看着现代化,但核心流程依然离不开人海战术。
当然,你也可以说这是因地制宜。毕竟人家印度陆军的指导思想就是人力管够,而且这炮主要是给山地步兵和巡逻队打辅助的,不是给钢铁洪流当开罐器,搞个半自动,省点钱,逻辑上似乎也说得过去。
可问题是,一旦脱离了纸面参数,进入到实战场景和作战体系里,这套逻辑就跟被泥头车碾过一样,碎得稀烂。
第一个坑,叫产品功能与应用场景的史诗级错配。
81毫米这个口径的迫击炮,本质上是个低海拔山地和丘陵地带的“巷战神器”,打打游击,支援一下步兵班组,是把好手。这玩意儿是西班牙人设计的,人家的国土什么地形,大家心里有数。
但你要把它搬到平均海拔四五千米的高原山地,那就是另一回事了。
在那种高山峡谷林立的地方,空气稀薄,弹道诡异,81毫米炮的射程和威力都会严重缩水。更要命的是,它没有直瞄打击能力。
什么叫直瞄?就是我在这边山头,能看见你在对面山头,我炮管子放平了就能直接糊你脸上。
迫击炮打的是抛物线,中间但凡有个高点的山脊挡着,你就只能望山兴叹,或者祈祷炮弹能长眼睛自己拐弯。而对面的敌人,如果有一门可以直瞄的炮,比如我们的120毫米自行迫榴炮,就能好整以暇地把你当靶子练。
你在这边吭哧吭哧地把炮从车上卸下来,对面一发炮弹过来,你和你的炮就一起为高原生态做贡献了。
印度这款炮号称也能换120毫米的管子,但射程提升有限,还是不能直瞄,而且那个小身板的4x4底盘,扛着120的炮和弹药,能不能跑得动都是个问题,怕不是爬个陡坡就得当场趴窝。
这就好比你为了打赢一场重量级拳赛,苦练的却是绣花。
第二个坑,叫资源配置的严重失衡,俗称“偏科”。
印度山地部队最缺的是什么?是远程支援火力。他们手里正儿八经的榴弹炮数量少得可怜,家底薄得像一张纸。
按道理,这时候应该集中资源,多搞点车载榴弹炮,或者像我们一样的自行迫击榴弹炮,先把远程打击能力这个短板补上。
结果他们反其道而行之,把钱和编制一股脑全砸在了短程的迫击炮上,而且一上来就是3000门。
这操作就像一个学渣,数学已经不及格了,他不赶紧去补数学,反而把所有时间都拿去背英语单词,还发誓要背穿牛津词典。
结果就是,近距离的火力确实溢出了,但整个部队的火力体系却变得更加畸形。你的拳头只能打到自己面前半米,一米开外就是别人的天下。这种“麒麟臂”式的建军思路,除了感动自己,在战场上没有任何意义。
如果说前两个坑还只是战术层面的拉胯,那第三个坑,就是战略层面的灾难了。
后勤。
3000门车载迫击炮,这是个什么概念?
这意味着你需要配套天文数字的炮弹储备,需要几倍于此的燃料补给,需要庞大的维修保养团队,以及能够把这些物资精准投送到前线的运输能力。
而这一切,都要发生在路况险恶、气候多变的高原山区。
我怀疑印度的后勤部长看到这份采购清单的时候,血压当场就飙到了二百五,连夜就想买站票跑路。
正常来说,要达成火力支援强度的目标,几百门炮配上几十万发炮弹的投送能力,可能就足够了。
你现在把火炮数量硬生生增加了10倍,但你的后勤运输能力、弹药生产能力、油料保障能力能同步增加10倍吗?
显然不能。
结果就是,这3000门炮里,大部分时间里,能拉出来打响的可能连十分之一都不到。剩下的,要么是在等炮弹,要么是在等油料,要么是在等零件。
这已经不是增强火力了,这是在用一个不切实际的装备数量,对自己的后勤系统发动了一次饱和式攻击,是典型的“人有多大胆,后勤死多惨”。
所以,这通魔幻操作的背后,逻辑到底是什么?
说白了,军事采购从来不完全是军事问题,很多时候是政治问题,是官僚主义问题。
“3000门”,这个数字在PPT上,在新闻稿里,在对议会的报告里,显得多么的雄壮,多么的有冲击力,多么能体现“国防自力更生”的决心。
至于这3000门炮能不能打,后勤跟不跟得上,体系匹不匹配,那都是执行层面的技术问题,对于坐在办公室里拍板的大佬来说,不重要。
重要的是,我的KPI完成了,我的政绩有了,媒体的头条有了,至于前线的士兵是不是要开着一辆随时可能趴窝的小卡车,用一门够不着敌人的小炮去玩命,那又是另一个故事了。
花最多的钱,办最拉胯的事,最后感动自己,这可能也是一种修行吧。
魔幻,且现实。
我们坚持新闻真实性、客观性,同时倡导正向价值观。如有内容调整需求,请提供依据以便妥善处理。
股信网配资,盛豪配资,股票配资在线论坛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