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35年,37岁的张伯驹因公事来到上海,顺便探访一些旧友。几位朋友聚在一起,席间气氛愉快,难免会借着酒兴请来一些姑娘助兴,斟酒、吟诗,话题自然离不开风花雪月。张伯驹并非喜欢这种热闹场面的人,然而在朋友们的盛情邀请下,他只得跟随而去,勉强参加了这一场聚会。 酒过三巡,正当宴会渐入高潮时,一位身姿轻盈的女子缓步而来,怀中抱着一把琵琶,眼神深邃,步伐优雅,正是潘素。张伯驹不禁为之一愣,眼前的女子美丽动人,宛如仙子下凡。随着琵琶声的响起,仿佛有某种力量触动了他的内心,琴音如流水般流入心田,令他瞬间震动。他低头迅速提笔,几乎没有丝毫停顿,便写下了一副令人称绝的对联: 潘步掌中轻,十步香尘生罗袜;
妃弹塞上曲,千秋胡语入琵琶。 潘素,原名潘白琴,1915年出生于苏州。她的家族曾经显赫一时,祖上曾任前清宰相,门第高贵。然而,到了父亲潘智和这一代,家道已然中落。潘智和虽出身名门,却是典型的纨绔子弟,奢靡的生活使得家产几乎被挥霍一空。幸运的是,她的母亲出身良好,知书达理,为了给潘素提供更好的教育,竭尽全力让她学成琴棋书画。然而命运弄人,潘素十三岁那年,母亲突然去世,她的世界从此变得灰暗,继母将她迫入风月场所。但潘素并未因此沉沦,她凭借自己不凡的气质与才艺,迅速赢得了上海滩的盛名。 她不仅擅长弹奏琵琶,仪态端庄,谈吐不俗,还继承了母亲的文化修养。很快,她便有了“潘妃”这一美誉。张伯驹的那副对联,巧妙地将她与古代美人王昭君相提并论,不仅将她的美貌与才情完美展现,且将她的雅致气质与琵琶演奏融入其中。宴会上的宾客无不为之叫好,掌声雷动。 张伯驹自己,也是不折不扣的才子,容貌俊美,气质非凡,堪称“民国四大美男子”之一。两人一见钟情,眼神交汇间仿佛没有任何隔阂。无疑,他们是彼此心底最理想的伴侣。 然而,故事并非一帆风顺。潘素在遇见张伯驹之前,已然有了定情之人——一位权势显赫的中将,名叫臧卓。倘若没有张伯驹的出现,潘素很可能就成为这位将军的夫人。然而,见到张伯驹的那一瞬间,潘素明白了自己曾经的选择是错误的,她深知,自己心中一直梦想的男人,正是眼前这位才子。于是,她决定不再让自己的人生留下遗憾。 但臧卓并非易于放手之人。他那粗暴的性格,让他决定将潘素软禁在家,不让她与张伯驹见面。臧卓心里笃定,迟早潘素会乖乖地成为他的妻子。面对这突如其来的困境,张伯驹深感愤怒与无奈,心中万分焦急,却不愿就此放弃。 他虽势单力薄,但并非束手无策。张伯驹在朋友的帮助下,决定采用智取之法。他通过重金收买了臧卓的卫兵,趁臧卓外出时,悄悄潜入了潘素被软禁的住所,将她从中解救出来。两人如同逃亡般迅速离开,张伯驹早已备好车票,带着潘素飞往北平,开始了他们新的生活。 经历了这一番惊心动魄的逃亡,张伯驹和潘素终于走到了一起。婚后的生活充满了温馨与幸福,他们的爱情成为了那段时期的佳话。张伯驹与潘素常常举琴共唱,沉浸在彼此的欢乐与默契中,仿佛他们是最为幸福的伴侣。 某年,张伯驹带着潘素到峨眉山游玩,他写下了一首深情的词句,献给他心爱的妻子,以此表达自己对她的无限爱意: 相携翠袖,万里看山来。 云鬓整,风鬟艳,两眉开,净如揩。 潘素读完后,脸上顿时浮现出一抹娇羞的红晕,眼神里满是爱意。每逢佳节,张伯驹总会为潘素写下诗词,表达他对她的深情。不论岁月如何流转,这份感情始终未曾改变。 在潘素生日那年,张伯驹为她写下了一首极富深情的诗词,诉说着自己对她的无限爱恋: 明月一年好,始见此宵圆。 人间不照离别,只是照欢颜。 侍婢梅花万树,杯酒五湖千顷,天地敞华宴。主客我与汝,歌啸坐花间。这首诗中,张伯驹将自己与潘素比作古代的梁鸿与孟光,表达了希望两人能相守一生、白头偕老的美好愿望。 即便在结婚四十多年后,当张伯驹因公务要前往西安短暂离开时,他依然没有忘记给潘素留下深情的文字。他写下了《鹊桥仙》,用这首词向妻子表达自己长久不变的爱: 不求蛛巧,长安鸠拙,何羡神仙同度。 百年夫妇百年恩,纵沧海,石填难数。 这首诗,不仅是对潘素深情的告白,也象征着他们两人长久不变的爱情。这份感情,不论世事如何变化,始终牢牢地维系在他们的心中。
发布于:天津市股信网配资,盛豪配资,股票配资在线论坛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